今年以來,甘肅省財政一級預算單位財務數據采集工作領導小組高度重視全省數據采集上報工作,積極協調解決數據采集中的難題,數據采集工作順利完成。
一是成立堅強有力的數據采集機構。廳機關成立一級預算單位審計全覆蓋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廳數據處,負責統(tǒng)籌組織全省審計機關力量,做好綜合協調、技術攻關、數據分析等工作。市、縣審計機關設立相應的領導機構101個,指定分管局領導和工作人員負責日常聯絡和統(tǒng)籌開展數據采集、標準化和分析與報送工作。
二是制定詳實可行的數據采集方案。廳數據處會同財政處、電子數據審計中心,制定印發(fā)了《甘肅省財政一級預算單位財務數據采集和標準化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任務分工、時間節(jié)點和標準要求,為全省數據采集工作提供遵循。省本級數據采集工作由相關業(yè)務處、局按分工實施,廳數據處完成省本級數據標準化和全省標準化數據匯總及上報,廳財政處、數據處組織數據分析和疑點核實;各市、縣審計局采集本級財政一級預算單位數據并完成標準化,定期上報工作進展。
三是編制行之有效的實務指導手冊。積極幫助市、縣審計機關理清財務軟件的數據標準,熟悉財務軟件表間勾稽關系,了解各類復雜字段的脈絡體系,打通不同財務軟件系統(tǒng)間的壁壘;及時編制數據采集標準化操作指南,錄制數據采集工具操作講解視頻,下發(fā)市、縣審計機關參照使用;及時梳理總結工作中好的經驗做法,研究解決存在的問題。
四是搭建快捷便利的溝通交流平臺。通過隴政釘組建數據采集群指導市(州)工作,隨時掌握各地工作進度;不斷梳理各地數據采集、標準化和分析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先后解答各類問題2680多條;嚴格落實匯報制度,定期向審計署匯報全省數據采集進度8次,向領導小組匯報工作動態(tài)1次。
五是推動基層單位的電算會計進程。全省各級審計機關督促各預算單位加快會計信息化進程,購買會計軟件,積極采用電子化錄入,改變了基層單位手工記賬的落后局面;通過編寫財務數據標準化操作手冊、組織技術力量開發(fā)標準化提取腳本等措施,圓滿完成了數據采集任務。
六是編寫目標精準的數據校驗模板。抽調具備計算機數據分析能力的業(yè)務骨干組建數據采集分析攻關小組,負責數據校驗腳本編制、語句執(zhí)行、結果反饋和問題整改等工作;深入研究標準表的勾稽關系,研究并編寫符合全省實際的特色校驗語句6條,進一步增加對單位及賬套數量完整性、記賬憑證表憑證號連續(xù)性、會計體系準確性等6個方面的校驗,確保了數據質量。
七是形成“分析+核實”的數據審計模式。采取“邊采集、邊分析”的方式,以財政數據為抓手,以財政預算為源頭,以資金流向為導向,充分利用數據分析模型,對省本級一級預算單位的財務數據和全省一體化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和疑點篩查。通過對疑點數據進行歸納整理,有針對性地開展調查核實,健全了數據分析疑點核查聯動反饋機制,建立疑點追蹤落實臺賬,確保核查的每個單位每個疑點都能得到落實。
八是積累可供借鑒的數據采集經驗。加強對審計人員的培訓,加深各單位對審計署相關文件要點的理解。通過采取提前驗證,對不符合標準化的數據限期整改后再行報送,可避免各預算單位因記賬方式不統(tǒng)一后造成期數據標準化字段提取質量低的問題。建立數據分析能手與審計業(yè)務骨干的聯動機制,強化業(yè)務思路指導下數據分析模型編寫,重視疑點核實反饋,依據反饋修正分析模型后再推送,形成“分析-反饋-修正”的循環(huán)模式,提升數據分析精準度。探索多行業(yè)、多部門、多類型信息比對模式,全面對財政業(yè)務數據、會計核算數據與相關行業(yè)數據進行綜合比對分析,著力開發(fā)跨系統(tǒng)、跨部門、跨業(yè)務創(chuàng)新的審計模型,從而增強大數據審計的穿透力。(李文明 張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