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先锋av丝袜天堂_sute欧美九色_亚洲激情一区_少妇被強暴到高潮_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H

簡體 | 繁體 | English | 網站地圖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頻道  >  媒體視點 > 正文
 
京華時報:中國審計促聯合國縮編1500人
 
【時間:2014年07月25日】 【來源:京華時報】字號: 【大】 【中】 【小】

    京華時報訊(記者趙鵬)24日聯合國審計委員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會議,中國審計長劉家義與印度審計長進行工作交接。至此,劉家義離任任期6年的聯合國審計委員會委員職務,中國審計署6年聯合國審計工作圓滿結束。其中2011年至2012年劉家義擔任聯合國審計委員會主席。

    離任演說時,劉家義再次談及中國審計團隊在聯合國審計中的方針,即“推動聯合國更加‘廉潔高效、公開透明、強化問責、提高績效’”。此前中國審計署對聯合國秘書處、維持和平行動、兒童基金會、日內瓦辦事處、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等20多個機構和項目實施了近200次審計,向聯合國管理層和聯合國大會提交了163份審計報告和審計建議書。

    聯合國大會和多位聯合國大會主席高度贊賞中國審計師為完善聯合國治理做出的積極貢獻。2013年聯合國授予劉家義審計長“聯合國維持世界和平獎”,以表彰他和他帶領的中國審計師團隊,通過實施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審計,對維護世界和平作出的突出貢獻。

    □成效

    打擊特派團吃空餉可能

    中國審計揭示了財務收支和預算管理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中國審計師在對聯合國20多個機構和項目的近200次審計中,共發(fā)現各類問題500多個。如一個黎巴嫩特派團的人力資源序列表里空缺率非常高,但其預算多按照人員的90%、95%申請,有“吃空餉”可能,特派團因此核減了600多個人員編制。審計還發(fā)現有的機構資產管理混亂,一邊大量庫存,一邊持續(xù)采購,上億美元資產長期閑置;有的籌款單位不僅留用超過25%的慈善捐款用于高額薪酬和管理費,而且還大量滯留應繳聯合國機構的募捐款項。

    審計結果引起聯合國管理層震動,最終促使聯合國共核減人員編制1500多人、核減飛機部署16架。

    發(fā)現維和費用預算不實

    聯合國每年經常性預算約為26億美元,維和行動開支費用75億美元左右。聯合國維和行動審計是中國審計署承擔的聯合國審計項目中規(guī)模最大、投入人員最多、條件最艱苦的一個。達爾富爾特派團、南蘇丹特派團、阿卜耶伊特派團等都地處世界上戰(zhàn)亂頻發(fā)、局勢動蕩、條件艱苦、環(huán)境惡劣的國家和地區(qū),但我國審計人員都完成了審計任務。中國審計針對維和行動審計反映的預算不實3.2億美元等問題提出審計建議。

    增收節(jié)支超過5億美元

    中國審計著眼于促進聯合國提高績效。在中國審計署的推動下,第66屆聯合國大會以決議的形式明確了審計委員會在聯合國全面開展績效審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聯合國基礎管理從財務合規(guī)提升到講求績效的高度。6年來,通過審計,直接為聯合國增收節(jié)支超過5億美元。

    扭轉重要領域審計局面

    中國審計還推動了聯合國審計監(jiān)督制度的改革,建立了審計委員會委員之間的審計任務輪換機制,扭轉了人力資源、采購、人權和人道援助等重要領域長期由西方國家進行審計監(jiān)督的局面。

    □釋疑

    1為何審計聯合國?

    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事關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大事務上享有否決權。中國支持聯合國開展經大會批準授權的各項方案和活動,并提供財政支持。目前,中國分攤聯合國會費的比額為5.15%,分攤維和經費的比額為6.64%,是聯合國第六大、發(fā)展中國家最大的會費攤款國。

    中國審計署參與聯合國審計,既是中國承擔國際責任、履行國際義務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審計署學習借鑒國際先進審計經驗和展示中國審計形象的重要機遇。

    2如何審計聯合國?

    按照聯合國審計委員會的分工,中國審計署負責審計聯合國維和行動、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大學等20個聯合國部門和機構,每年要安排約200人次赴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展現場審計。中國審計署創(chuàng)新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實施扁平化管理,搭建基于互聯網絡的信息交互平臺、作業(yè)管理平臺、質量控制平臺和績效展示平臺,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3審計有什么意義?

    聯合國系統(tǒng)共聘用7萬多名工作人員,他們分布在世界五大洲不同的聯合國辦事機構。另外,聯合國還有10多萬人參與世界各地的16個維持和平行動。由于聯合國工作非常特殊,一些部門和工作地點管理不善,存在虛報預算、貪污、欺詐等現象,導致聯合國資源浪費、效率不高、不問責等問題。

 

【關閉】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