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坐落在鄂南的一個小村莊,那里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記得很小的時候,我最喜歡吃的就是老家的湯圓了。每到金秋時節(jié),老母親就把剛收割的糯稻谷脫成糯米,再經(jīng)過碾磨,搓成湯圓。父老鄉(xiāng)親也正是用這種方式來慶賀豐收、寓意團圓。
過去的湯圓,是一種純手工活兒。做湯圓首先要把糯米浸泡三四個鐘頭,再用石磨磨碎,不過還挺有講究的,在磨的過程中放糯米料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磨出來的就很粗,如太少,既費時又費力,只有恰當(dāng)好處,娟娟細流直流而下,像飛流直泄的瀑布,蠻壯觀的。在石磨下面先放一個大腳盆,腳盆上面放一塊大包袱,待磨完后,就把包袱四周集攏起來,再用繩子把口束緊,最后就蓋上幾層厚厚的草木灰,待草木灰變濕了糯米粉就烘干了。
糯米粉做好后就是搓湯圓了,搓湯圓也很有學(xué)問的。我們做的湯圓總是沒有老母親的做的好看,不是這里凸就是那里凹,總是不圓。
湯圓里可以放很多餡的,有芝麻餡的、有南瓜餡的、有芋頭餡的。湯圓的吃法也有好多種。我老家一帶流行著三種吃法,一種是下湯吃,記憶最深的就是臘肉綠豆湯圓,把臘肉和綠豆煮好后再放湯圓,待湯圓煮開全浮起來,說明就熟透了。一種是伴糖吃,就是先把湯圓炒熟,再把白砂糖和少量的水倒入鍋中,待水、糖、湯圓溶于一體了就做好了。此時的湯圓是金黃色的,吃起來又糯又滑,甜進心里。另一種吃法就炸著吃,就是把油放入鍋中燒開,再把搓好的湯圓放進鍋中,一會兒全浮起來了,有圓的、有長方形的、還有三角形的,形態(tài)各異,漂亮極了。待出鍋后就灑點白砂糖,吃起來酥酥的、脆脆的、甜甜的。如果覺得湯圓太甜膩,一瓢清澈的井水下肚,立刻清爽無比。
一晃我到城里工作二十多年了,老母親當(dāng)年的一頭青絲也染成了銀白,走起路來也不靈便了,但她仍然親手做湯圓給我吃。老家的湯圓承載了母親最悠長的祝福,也是我一生最難忘的回憶?。ɡ盍眨?/p>
【關(guān)閉】 【打印】 |